首页 资讯 正文

科学与健康丨生态防范蝗灾!我国科学家破译“虫族密会”暗号

体育正文 225 0

科学与健康丨生态防范蝗灾!我国科学家破译“虫族密会”暗号

科学与健康丨生态防范蝗灾!我国科学家破译“虫族密会”暗号

新华社北京6月26日电 题:生态(shēngtài)防范蝗灾!我国科学家(kēxuéjiā)破译“虫族密会”暗号 新华社记者彭韵佳(péngyùnjiā)、胡喆 秋天的田野被大量蝗虫振翅的轰鸣惊扰。这些生物(shēngwù)为何能在一夕之间“集结(jíjié)”?如何开辟化学农药之外的治蝗“新路径”? 记者获悉(huòxī),我国研究团队成功实现对蝗虫(huángchóng)群聚信息素4-乙烯基苯甲醚(4VA)生物(shēngwù)合成与释放过程的精准化学调控,破译了这场“虫族密会”的暗号,今后生态防范蝗灾成为可能。 这项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康乐团队与北京大学(běijīngdàxué)雷晓光(léixiǎoguāng)团队合作完成,25日晚间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《自然》。 解码“交流暗号”:揭示蝗虫信息(xìnxī)素的完整生物合成途径 每年夏秋之交(jiāo),农田上经常会突然腾起一片褐色的“云”,所到之处(suǒdàozhīchù)绿叶多成枯枝,这就是蝗虫群聚导致的蝗灾。 作为“散居类”昆虫,蝗虫(huángchóng)为何能从四面八方聚集成群?中国科学院院士康乐介绍,蝗虫可以释放信息素吸引同类,从而形成(xíngchéng)大规模的(de)蝗群。 蝗虫群聚信息素4VA的(de)生物合成解码(jiěmǎ)与行为操控。(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供图) 作为昆虫体内各种腺体(xiàntǐ)或细胞产生并分泌到体外的(de)微量化学物质,昆虫信息素是昆虫通讯的重要化学媒介,在求偶、交配、觅食、聚集、产卵(chǎnluǎn)、导航定向等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。 业内专家认为,尽管已有超过3000种(zhǒng)昆虫的(de)信息素被发现和鉴定,但是全面揭示一个特定的信息素在昆虫体内的生物合成(héchéng)途径依然少见。 对于蝗虫来说,群聚(qúnjù)信息素4VA是它们呼朋引伴的“交流暗号”。我国科研团队(tuánduì)通过(tōngguò)解析这种微量化学物质的完整生物合成途径,成功鉴定出4VA的生物合成前体化合物以及关键(guānjiàn)合成酶4VPMT1和4VPMT2。 定向(dìngxiàng)发出“假请柬”:对蝗虫群聚行为人工干预 蝗虫自己不会制造群聚信息素(sù)4VA,需要通过啃食植物中最常见的氨基酸(ānjīsuān),制成自己的“交流暗号”。 “作为(zuòwéi)4VA生物合成的关键酶,我们发现4VPMTs也是抑制蝗虫(huángchóng)聚集的重要靶点。”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郭晓娇副研究员说,在此基础上,借助植物中普遍(pǔbiàn)含有的4-硝基苯酚(fēn),与4VPMTs的特异性相互作用,从而抑制4VA生物合成,阻止蝗虫聚集。 顺藤摸瓜,研究团队设计和筛选开发出(chū)特异性小分子抑制剂,成功实现对蝗虫群聚信息素的调控,进而完成对蝗虫群聚行为(xíngwéi)的人工(réngōng)定向干预。 也就是说,通过对4VA进行生物合成与释放过程的精准化学调控,人类或许可以给蝗虫(huángchóng)发一张“假请柬(qǐngjiǎn)”。 “昆虫信息素的生物合成研究(yánjiū)极具挑战性,很多情况下缺少有效的研究手段。这项研究突破领域瓶颈,系统剖析(pōuxī)了蝗虫群聚信息素的完整生物合成途径。”上海交通大学教授、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(yǒujīhuàxué)研究所研究员刘(liú)文说。 减少杀虫剂“误伤”:开辟综合治蝗“新(xīn)路径” 为了快速应对蝗虫,传统化学农药往往是首选,但经常会对益虫造成“误伤(wùshāng)”,甚至污染(wūrǎn)水源和(hé)土壤,影响人类健康。寻找化学农药替代,已经成为当前的紧迫任务。 昆虫信息素的开发与利用,是实现精准调控害虫(hàichóng)行为、推动(tuīdòng)害虫防控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突破方向。 “当蝗虫种群密度高时,就会形成灾害。”康乐院士(yuànshì)介绍,借助这项研究,我们(wǒmen)可以把蝗虫集聚起来,在有限(yǒuxiàn)的范围内使用化学农药,避免大规模撒药,减少生态污染。 通过高效特异的小分子抑制剂(yìzhìjì),也可以进行生物防治。比如在群聚情况下,蝗虫会产生苯(běn)乙腈,对鸟类等天敌有警告作用。设计(shèjì)拮抗剂后,蝗虫难以群聚,在分散的情况下,蝗虫就不再产生苯乙腈,鸟类就可以吃掉它们(tāmen),从而达到生物防治的目的。 中国工程院院士(yuànshì)、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吴孔明说,这一成果填补了昆虫化学(huàxué)通讯合成机制研究与靶向调控的空白,提供了“以生物信息(xìnxī)交流为靶点”的害虫防控新思路,为田野(tiányě)里的绿色防控开辟新路。 统筹:吴晶(wújīng)、孙闻、白阳、屈婷
科学与健康丨生态防范蝗灾!我国科学家破译“虫族密会”暗号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